7月初以來,安徽省出現持續性強降雨,已造成黃山、宣城、安慶、池州、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不同程度受災。暴雨引發特大洪水,造成堤壩潰破漫溢,湖泊、魚池、農田變成一片汪洋,攔設、機電設施被沖毀,成魚、魚種、名特水產品大量流失,漁業生產蒙受巨大損失。這次特大水災來的突然,是人為難以戰勝的,但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我們可以依靠科學技術,搶抓季節,因地制宜,落實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開展漁業生產自救,盡早恢復漁業生產,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和為翌年漁業生產打好基礎。
一是全力抓好漁業抗災和設施維護、搶修工作。對于被洪水沖毀的魚塘決口及時封堵、加固,盡量減少養殖水產品的逃逸;及時搶修損毀的進排水、供電線路、增氧機、投餌機、網具等漁業生產設施,排水除澇。
二是準確評估養殖水產品災損,分類采取補救措施。準確判斷災后養殖水產品的剩余存量,是苗種補放及后期的飼養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一般可采用拉網檢查或根據洪災前后的攝食量變化來估算養殖水體剩余水產品數量。對于池塘等人工養殖水體,一是剩余比例高于50%的,可按精養模式,適當補放夏花魚種等,加強飼養管理,確保年底達到可出售的大規格魚種;二是剩余比例低于50%的,可考慮并塘,騰出塘口投放夏花魚種,適當稀放,或選擇生長速度快、效益好、大規格優質品種,上市茬口安排在翌年價格較高的5-6月份;三是基本逃逸的,清塘消毒后投放夏花魚種,培育效益較高的大規格魚種,或養殖周期較短的青蝦等品種。
三是加強病害防控,防止水生動物疫病暴發。一是及早消除養殖水產品對洪水沖擊而產生的應激反應,采取換清水,飼料中增添維生素C、免疫多糖、復合中草藥等措施,提高魚蝦蟹的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二是及時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殺蟲,撈除漂浮死亡水生動物并深埋處理;要特別重視暴發出血病、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等傳染性疾病預防與監測預警,發現有病害征兆及時指導養殖戶科學處理。對此,可采用水體消毒加內服抗菌藥物進行預防與治療,以防擴散形成暴發性疫病。
四是加強飼養管理,綜合調理養殖水環境。一是延長增氧機的開機時間,保持魚池溶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二是調節pH值,施用生石灰能有效調節養殖水體的pH值、殺滅病菌;三是及時調節水質,施用光合細菌、EM菌等微生物制劑和底質改良劑等,能迅速清除硫化氫、有機酸等有害物質,平衡酸堿度,有效降低氨氮、亞硝酸鹽含量,改善水質和底質,必要時加注新水;四是投喂優質全價配合飼料,投食量控制在8成飽為宜。
五是強化苗種培育與調劑,依法加強漁政工作。一是強化秋季苗種培育。洪災導致苗種短缺,做好水產良種場的苗種的盤存、秋繁、強化培育和調劑調度工作,以彌補解決翌年種苗短缺問題。二是要加強漁政執法工作,嚴厲打擊炸魚、毒魚、電魚等違法違規捕撈行為,保障良好的漁業生產秩序。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
安徽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
2020年7月16日